认证新闻

《基础机电继电器 第1部分:总则与安全标准》GB/T 21711.1-2023与GB/T 21711.1-2008差异及补充检验要求

《基础机电继电器 第1部分:总则与安全标准》

GB/T 21711.1-2023与GB/T 21711.1-2008

差异及补充检验要求

已批准开展的国家标准或国外标准:GB/T 21711.1-2023 基础机电继电器 1部分:总则与安全要求

新增相应国际标准或国内标准:

新版标准编号及名称:GB/T 21711.1-2023 基础机电继电器 1部分:总则与安全要求

GB/T 21711.1-2023GB/T 21711.1-2008差异及补充检验要求

序号

章节及章节名称

GB/T 21711.1-2023/

等同采用IEC 61810-1:2015

新增或换版标准内容

GB/T 21711.1-2008

等同采用IEC 61810-1:2003

原已认可标准内容

主要差异

补充试验要求

1

前言


——增加了用减小线圈功率的方法使继电器动作情况下的线圈激励要求(5.3.3);

——增加了过程检验项目的优先试验项目(见表4);

——增加了单个安装条件下的试验(见表5、表68.2、表11、表12、表15);

——增加了对定型检验每个检验批的试验样品数量要求(见第6章和表5);

——要求的继电器信息中,删除了线圈额定功率项目,增加了绝缘数据与标准尺寸的偏离、定型检验采用的试验程序的项目(见表6,2008年版的表4);

——增加了附加信息要求(7.2);

——增加了基本安全要求的规定(见第8章~第15章、附录F);

——温升要求增加了球压试验的可选项(8.1);

——增加了温升试验装置要求(8.2);

——增加了试验程序B,与原有试验程序A构成本文件的两个主要试验程序(8.2、表13、表1410.311.4);

——对引出端增加了使用插座的要求(8.4.6);

——增加了利用PWM和其他动作方法的基本工作功能要求(9.2.2);

——增加了在试验程序B的特殊情况下介质耐电压的要求(10.3);

——更改了电耐久性(见第11章,2008年版的第14);

——更改了符合基本安全标准IEC 60664-3IEC 60664-4IEC 60664-5规定的绝缘配合(见第13);

——将附录B"触点感性负载"规范性"更改为"资料性”(见附录B,2008年版的附录K);

——增加了试验装置(见附录C)



2

章节序号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影响量

5额定值

6试验通则

7文件和标志

8温升

9基本工作功能

10介质耐电压

11电耐久性

12机械耐久性

13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

14引出端

15密封

16耐热和耐火

附录 A(资料性) 继电器的相关解释

附录B(资料性)触点感性负载

附录C(规范性) 试验装置

附录D(资料性)专用负载

附录E(规范性)温升试验配置

附录F(规范性)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

附录G(规范性)额定冲击电压、额定电压与过电压类别之间的关系

附录H(规范性)污染等级

附录I(规范性)耐电痕化试验

附录J(资料性) 引出端系列图示

附录K(规范性)灼热丝试验

附录L(规范性)球压试验

附录M(资料性)针焰试验

附录N(资料性)标准焊接工艺耐受性

附录O(规范性)风险评估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影响量

5额定值

6试验通则

7文件和标志

8引出端

9密封

10绝缘电阻和介质耐电压

11温升

12基本工作功能

13耐热和耐火

14耐热和耐火

15机械耐久性

16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

附录A(规范性附录)继电器的相关解释

附录B(规范性附录)温升试验配置

附录C(资料性附录)引出端系列图表

附录D(规范性附录)灼热丝试验

附录E(规范性附录)耐电痕化试验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球压试验

附录G(资料性附录)针焰试验

附录H(规范性附录)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

附录I(规范性附录)额定冲击电压、额定电压与过电压类别之间的关系

附录J(规范性附录)污染等级

附录K(规范性附录)触点感性负载


章节排序有变化及增加附录章节

3

1章 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低压(最大1000V交流或1500 V直流电路)设备用基础机电继电器(非定时有或无继电器),规定了电气或电子工程各领域用基础机电继电器的基本功能和安全要求及安全的相关特性

本部分适用于基础机电继电器(非定时有或无继电器),规定了电气或电子工程各领域用基础机电继电器基本的安全相关要求和功能要求。

规定了基础机电继电器用于低压设备(1000 V交流或1500 V直流电路)

4

2章 规范性引用文件

新增了部分标准文件和换版标准文件


新增了部分标准文件和换版标准文件

5

3章 术语和定义

新增和删除了一些术语和定义


新增和删除了一些术语和定义

6

4

影响量



7

5

额定值



5.2线圈额定电压/范围推荐值有变化

5.3.3当继电器是用PWM/或其他线圈电源变化的方法工作时‚线圈激励应按制造厂说明

5.6电耐久次数推荐值有变化

5.8触点负载推荐值有变化

5.9环境温度推荐值有变化

5.11 占空比推荐值有变化

8

6

试验通则

本文件考虑的危险包括寿命终止前的发热、电击、着火和误使用。

危险不应超过可允许的水平,对于元器件,符合表3规定的试验则认为达到了可允许的水平。对于继电器的应用,应按附录O进行风险评估。

每个检验批的试验样品的数量应按表5规定的试验程序抽取。


--增加危险描述、风险评估说明。

--增加例行试验说明、两种试验程序样品数量说明

9

7

文件和标志

动合触点(常开触点) NO

动断触点(常闭触点) NC

转换触点 CO

原标准第7

增加了触点符号说明

10

8

温升

--9中现有设计的最高温度。

--8.1根据表9选择材料的热分类,并在相应的试验中注明该分类,或规定最高温度,并根据第16章的球压试验验证材料的适用性。

--8.19适用于电阻变化法。当用热电偶法测量线圈温度时,最高温度值应降低20 K。对于相同结构的继电器,测试可以从所有线圈电压降低到最大线圈功耗的线圈电压。

--8.2测试设置根据试验程序AB来安装测试。a)试验程序A——组合安装:三只继电器按相同方向并排安装后进行试验,见表5中的试验程序

A和附录E

试验程序B——单个安装:由一只继电器单独进行试验(见表5中的试验程序B)

除另有特殊规定外,样品处于水平位置,引出端端头朝下进行试验,安装距离应按制造厂规定。

--8.410(原表12)中负载电流增加到400A,规定了相应导线横截面积。增加8.4.6插座

原标准第11

GB/T 21711.1-2008要求每种线圈电压都需要测试温升。

GB/T 21711.1-2023允许同种结构,只测试最大线圈功耗的线圈电压的温升,允许选择试验程序A(组合安装)或试验程序B(单个安装)

原有证书可延续之前试验程序测试数据,无补充测试要求

11

9

基本工作功能

--9.1 对于相同结构的继电器,测试可以由所有线圈电压简化为最小和最大磁动势下的线圈电压(或相应的安匝数)

--9.2.1线圈电压(恒定)下的动作,按制造厂规定的工作值范围中的数值,至少选择表11中列出的五种方法之一进行测试(方法1、方

2和方法35.3.1或方法4、方法55.3.2)和指定的试验程序。。

--9.2.2采用PWM()其他动作方法的动作,若工作值范围按5.3.3由制造厂规定,则应按表12列出的规定试验程序和相应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原标准第12

GB/T 21711.1-2008要求每种线圈电压都需要测试基本工作功能。

GB/T 21711.1-2023允许同种结构的继电器,只测试最大磁动势(安匝数)和最小磁动势(安匝数)的线圈电压的基本工作功能

原有证书可延续之前试验程序测试数据,无补充测试要求

12

10

介质耐电压

10.2介质耐电压试验

10.3 试验程序B的特殊情况

原标准第10

删除绝缘电阻要求。表14(原表10)中增加试验程序B的基本绝缘。

--增加:10.3试验程序B的特殊情况

GB/T 21711.1-2008考核

绝缘电阻和介质耐电压

GB/T 21711.1-2023只考核介质耐电压。

原有证书可延续之前试验程序测试数据,无补充测试要求

13

11章电耐久性

11.1通则

根据表15对制造商规定的每个接触负载和每个接触材料进行测试。试样数量应符合表5中规定的试验程序。应使用附录C中描述的试验装置。

11.2 过负载和耐久性试验

如果制造商规定的极限接通和/或断开容量值高于额定开关电流,则应进行过载试验(见表15)。过载测试包括50个循环,切换指定的较高值。CO触点上的过载测试可以依次进行NONC触点侧分别进行。应该无故障。

过载试验后,应在相同的试验条件和额定开关电流下对相同的样品进行耐久性试验。感应负载见附录B

专用设备应用测试及其测试顺序以及特殊负载(如灯负载、电缆负载)的测试电路汇编在附录D中。

11.3失效和故障判据

在电气耐久性试验期间,每个继电器允许出现不超过5次的瞬时故障。瞬时故障是一种能够自我纠正的事件,因此不会在接下来的测试周期内重复发生。在试验期间,连续出现两个或多个瞬时故障视为失效,每个继电器的瞬时故障超过5个。一个或多个继电器失效导致耐久性测试失败。

如果一个或多个试样(仅适用于试验程序A)失败,可使用三个额外试样重复一次试验。所有三个附加试样应通过测试。

对于根据第D.1条进行的测试,应至少测试一个样品,第一次故障视为失效。

11.4最终介质耐电压试验

对于为基本绝缘、加强绝缘或附加绝缘系统设计的继电器,在电气耐久性测试后,应立即根据表13或表14所示的基本绝缘要求,根据10.2通过介电测试验证绝缘系统的完整性。此试验不适用于已有设计。

注:对于已有设计,初始值的75%仍保留了IEC61810-1:2008中的规定。

对于D.1规定的试验,按基本绝缘要求的介质耐电压试验与表11和表12的试验程序B适用。

如果应用有要求,可在介质耐电压试验后进行温升试验。

原标准第14

增加11.1通则

增加11.2 过负载和耐久性试验

增加11.3失效和故障判据

增加11.4最终介质耐电压试验

2种试验程序,多种试验选项可选,根据试验选项测试。

GB/T 21711.1-2008耐久后的绝缘电压为耐久前的75%

GB/T 21711.1-2023增加过负载测试(可选),增加耐久后温升试验(可选),

耐久后的基本绝缘、加强绝缘、附加绝缘按照基本绝缘要求测试。

原有证书可延续之前试验程序测试数据,无补充测试要求

14

12

机械耐久性

为监测循环次数,每只继电器的触点连接制造厂规定的触点负载。多组单掷触点可以并联连接。

触点选择的触点负载应保证能可靠地监测所进行的各循环次数,而不会使接触点磨损到会降低试验价值的程度。如试验中检测出的循环次数与激励循环次数之差超过规定机械耐久性次数的0.1%则相应的继电器不能通过该试验。

对于基本绝缘、加强绝缘或者附加绝缘系统,在机械耐久性试验之后,绝缘系统的完整性应立即按

10.2中表13或表14标明的介质耐电压试验进行验证。此试验不适用于已有设计。

随后所有继电器应通过目检以证实其机械完整性。因此,可能需要将样品拆解开。继电器正确功能的所必需的零件或其他与安全相关的零件出现松动和()破裂,应判定继电器失效。

注:与安全相关定义为是确保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以及防电击和固体绝缘所要求的零件。

若一只或多只(仅限于试验程序A)样品失效,则可再追加3只样品重新进行一次试验。追加的3只样品应全部通过试验。

原标准第15

为监测循环,每只继电器的相同类型的所有触点并联,施加制造厂规定的触点负载。触点负载的选择应保证能够可靠地监测所有进行的循环,而不会使接触点磨损到会损害试验的程度。如试验中检测出的循环次数与激励循环次数之差超过规定机械耐久性次数的0.1%则相应的继电器不能通过该试验。

试验后,继电器的机械功能应保证在线圈电压工作值范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下各循环10次。

若一只继电器失效,则试验可在追加的3只样品上重新进行一次。

GB/T 21711.1-2008机械耐久后不要求介质耐电压测试

GB/T 21711.1-2023耐久后要求介质耐电压测试,以及验证机械耐久性合格方式有差异。


15

13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和固体绝缘

13.1 通则

本章中规定的要求和试验以GB/T 16935.1—2008中的规定作依据。

本文件不涉及通过液体绝缘、气体(空气除外)和压缩空气的距离。

1:在采用一些特性优于空气的其他绝缘材料的情况下,当对继电器的整个寿命期进行验证时,减小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适用。

根据IEC 60664低电压绝缘配合范围内基本安全系列文件的其他部分,继电器制造厂可采用下列

a)c)中的一个或多个选项。

13.2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7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尺寸选定规则

功能绝缘:无电气间隙要求、无爬电距离要求

20电压最大值增加到1600V,表格中给出各种电压对应的最小爬电距离。

21电压最大值增加到1500V

13.3 固体绝缘

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绝缘距离不应小于1.0 mm

13.5 绝缘配合组成部分的线圈组件的固体绝缘

线圈轴(或线圈组件的任何其他部分)至少应达到基本绝缘,若其厚度小于0.33 mm,则应经受

a)d)所规定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线圈组件不应被击穿。

原标准第16

14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尺寸的规定

功能绝缘:继电器外壳内部,无电气间隙要求;

继电器外壳内部,无爬电距离要求。

16.2 固体绝缘

加强绝缘的固体绝缘厚度≥2.0mm



增加13.1 通则

17功能绝缘:继电器无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要求

20电压最大值增加到1600V

加强绝缘:固体绝缘厚度要求变小为≥1.0mm

增加13.5绝缘配合组成部分的线圈组件的固体绝缘


原有证书延续之前试验程序测试数据,同时检查产品线圈轴厚度是否≥0.33mm,至少满足基本绝缘要求,如果不满足就需要补充测试。

16

14

引出端

14.1 通则

引出端类型的概况见附录J

14.4.4其他焊接引出端(如焊钩)

应按由制造厂标明在表22中给出的IEC60068-2-20:2008中试验Tb的规定进行试验。

14.5插座

插座应符合IEC61984的要求和试验。

然而,IEC 61934的腐蚀试验由IEC 60068-2-2的试验Bb70℃下进行240 h的高温稳态试验代替。

1:此老化试验的目的是确保继电器和捕隆组合的电气和机械性能。

为测量继电器与插座引出端之间的电阻,允许使用一只模拟继电器(例如,使用触点短路的继电器)

应采用制造厂规定的插座进行试验,并在继电器的文件中表明。

2:本文件范围内,只对继电器和与之插合的插座进行评定。

原标准第8

8.3.4 其他焊接引出端(如焊钩)

制造厂应按表7给出的IEC 60068-2-20:1979试验Tb规定进行试验。

应按制造厂规定的方法1A2进行试验。

8.4 插座

插座应符合IEC 61984:2001中的试验与要求,引出端温升不应超过45K,金属零部件的腐蚀试验不是强制的。

应对制造厂规定的插座进行试验并在继电器文件中规定。

14.4.4其他焊接引出端(如焊钩)

14.5插座

试验要求有变化

如之前认证产品为焊钩引出端或带插座形式认证则需要补充测试


15

密封

对于RT ,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应按IEC 60068-2-17试验Qc中方法2的规定将继电器浸没到温度为其工作温度范围上限值(公差为K)的液体中进行密封试验。在试验过程中,浸没时间可规定

为小于10 min

任何与标准试验条件的偏差应与第7章的要求一起进行记录。

原标准第9

对于RT,除制造厂另有规定外,应按IEC60068-2-17:1994试验Qc的方法2规定将继电器浸没到温度为其工作温度范围上限值(公差为0K/+5K)的液体中进行密封试验。

浸没时间可规定

为小于10 min



16

耐热和耐火

为了验证固体绝缘材料符合耐热与耐火的相关要求,继电器制造厂应进行下列试验:

灼热丝试验:按附录K;

球压试验:按附录L

原标准第13

为了验证固体绝缘材料符合耐热与耐火的相关要求,继电器制造厂应进行下列试验:

·灼热丝试验:按附录D;

·球压试验:按附录F

--附录I(原为E)耐电痕化试验

此要求…PTI175V进行试验后面增加:对于现有设计允许耐电痕化指数 PTI100V”。删去原图E.1

--附录L(原为F)球压试验

加热箱内温度为40±2K”改为加热箱内温度为20±2K”

3C证书复印件:http://www.cccsha.com/3czsfyjcx.asp

3C标志购买:http://www.cccsha.com/3cbzbtgm.asp

3C证书到期换证:http://www.cccsha.com/3czsdqhz.asp

3C证书变更:http://www.cccsha.com/3czsbg.asp

3C证书新申请:http://www.cccsha.com/3czsxsq.asp

3C认证申请书下载:http://www.cccsha.com/3crzsqxzzq.asp